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蓋茲怎麼能這樣呢?Win8馬上要發售,他卻賣自家股票!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最新檔案,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10月22日在公開市場出售了450萬股微軟股份。檔案顯示,蓋茲在多筆交易中出售了微軟股份,價格為27.83至28.81美元,平均按每股28美元計算,蓋茲此次約套現1.26億美元。

這有點不地道咯!

微軟正在對Windows作業系統進行自1995年以來激進的革新,10月26日就要向全球發售Win8。現在消費者與業界對這套全新系統正有很多爭議,微軟內部也是忐忑不定吧,正值需要穩定軍心時,創始人卻拋售股票。

看來蓋茲真是無意在微軟上多用心啊!

這幾年,蓋茲正在不斷不斷減持手中的微軟股票:

根據檔案記錄顯示,2007年,蓋茲一共售出微軟股票8000萬股,價值達25.4億美元。

2008年8月,蓋茲連續拋售手中所持微軟總計1100萬股股票,總計套現約3億美元。

2010年8月,蓋茲共出售1800萬股微軟股票,套現總額約為4.441億美元。

2011年7月27日,蓋茲以均價27.5891美元出售了500萬股微軟股票,套現近1.38億美元。

Android使用者長點心吧,你手機的資訊安全遠低於iPhone


手機App「安全管家」的開發者趙崗自己有兩台手機,一台是iPhone,另一台是Android機。他對它們的分工是:「它(Android)太開放了,太不安全了,我平時打電話發簡訊多用iPhone。」

《商業價值》的這篇文章寫道,Android手機的隱私安全隱患確已到了必須讓人警醒的地步。

Android手機危險在哪?

你知道你手機裡的每個應用調用了多少個人資訊嗎?這些調用是否都是必需的?如果我們在安裝軟體時,仔細檢視權限調用清單,一定會大吃一驚。

一款名為「紅袖書屋」的閱讀應用,需要讀取手機聯絡人資料,至於此資料與它的服務間有何關聯,軟體製作方未能給《商業價值》記者合理的解釋;一款取名「三國殺online」的遊戲應用,需要知道使用者精準(GPS)位置資訊,但據記者瞭解,這與遊戲服務本身並無直接關聯;一款下載量巨大的新聞資訊用戶端,需要調用簡訊讀取與發送的權限,但應用在使用過程中沒有任何與之相關的服務。

在所有的權限調用中,手機聯絡人資料成為重災區。遊戲軟體、桌面美化軟體、各大輸入法軟體、各大社交軟體,無不對其虎視眈眈,取用自由如入無人之境。軟體們在過度調用個人資訊,很多資訊卻無助於改善它所提供的服務。它們的普遍心態是:存著吧,不拿白不拿,說不定以後能用上。

在有關Cookie使用的聲明中,大部分公司都發出提醒,使用者可以將瀏覽器設定為拒絕Cookie。但是,真正理解此含義的使用者鳳毛麟角。因為這些冗長而咬文嚼字的條款幾乎沒人會認真去看。於是它們就預設使用者接受了其對第三方公司的資訊使用授權,接受了Cookie追蹤。使用者成為了最不知情的「知情人」。

趙崗分析,Android手機權限調用混亂,還一個原因是系統管制的缺失。在iOS上,除用到音樂、導航與VoIP(網路電話)服務的程式外,其他程式一概不能後台運行,並且程式退出後,不能再與自己的伺服器進行通信。而Android在這方面幾乎毫無作為,它允許程式後台運行,不限製程式與各自伺服器實時同步。「當鎖上螢幕後,它(程式)依舊可以上傳簡訊、通訊錄、照片,而且沒有任何記錄可以提醒你。」趙崗說道。

個人資訊的黑灰白產業鏈

缺少規則,沒有管理,加之使用者無意識,手機上的個人資訊就像一塊免費「肥肉」,人人爭而食之,這是一塊野蠻生長的領地。可一旦使用者意識覺醒,隱私危機爆發,對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的打擊之大將是非常值得認真對待的問題。這帶來的傷害是產業級別的災難。

除了倒賣,隨著網際網路與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圍繞個人資訊已經形成了黑、灰、白「三色」產業鏈,個人資訊的變現方式正多樣化。

黑色產業鏈:

知名遊戲《鱷魚小頑皮愛洗澡》、《Temple Run》遭惡意篡改,軟體被植入木馬後,可在後台偷跑流量,並不停彈出廣告;今年8月,國內Android市場發現新型病毒,它通過獲取手機超級權限,可擅自發送簡訊進行手機支付,據稱被感染使用者超過50萬。惡意軟體一旦獲取手機超級權限,還可在使用者不知情時隨意安裝其他軟體,這是它們賺取推廣費用的重要手段。

根據安全管家行業分析報告,2012年上半年國內共發現手機惡意軟體33930款,Android平台佔據26580款,其中32%悄悄吞噬使用者的手機話費,12%瞄準使用者的通訊錄、照片、簡訊等個人資訊。從第二季度開始,惡意推送廣告的病毒開始蔓延,佔當季新增手機病毒的45%。

灰色產業鏈:

灰色產業鏈雖然也在使用者不知情或雙方資訊不對稱時獲取個人資訊,但它們僅將其作為改善服務或未來提供更多服務的戰略儲備,而非利用它來進行短期直接盈利。

2012年6月,LinkedIn iOS用戶端被發現偷偷上傳使用者日曆內容——包括約會時間、約會對象、約會內容乃至記錄其上的筆記。官方解釋此舉有助於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務,並且它從未與第三方分享資料。

國內Android應用對個人使用者的手機通訊錄也在哄搶,即便部分社交應用正利用其改善自己的好友推薦功能,但更多的企業目前卻用不上它,只是暫且存著。對此,著名網際網路觀察者Keso評論:「他們總想著佈局。QQ好友關係的威力大家都看到了,但騰訊不會開放出來,通訊錄的價值不比它小,並且不被某一家公司所有,於是大家都來拿。」它們看中了通訊錄好友關係在未來的商業想像空間。

白色產業鏈:

在此鏈條下有一個核心原則,即所有的資訊獲取都需對使用者有價值回報,而非與使用者毫無關係。否則只能稱為掠奪,而非交換。

概括起來,資訊交換價值的方式有兩種:


一為資訊回饋。企業獲取個人資訊,並利用其提高對使用者的服務質量。比如亞馬遜通過對購買行為的統計分析,為使用者自動推薦他可能感興趣的更多商品;比如輸入法通過收集使用者的輸入資料,為使用者提供更加強大的詞庫。

二為資訊轉讓。企業將使用者資訊賣予廣告主換取收入,而與為使用者提供更好服務無關,但它回饋給使用者一項免費服務或其他同等價值的東西。比如為了免費使用Gmail,使用者可以接受谷歌掃描郵件內容,並據此推送廣告。

使用者並非死守個人資訊不放。2010年7月,比特網曾撰文指出,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人們願意將隱私交出去的途徑有五個:Google、社交網路、RFID標籤和卡、GPS以及電子書。

2年來,交換途徑一直在增加,但交換前提卻未曾改變:它必須等價,交換雙方都必須認同而非資訊不對稱,雙方都在一定合約的共同約束下。離開此前提中的任何一點,自願交換都會受到巨大損害。

圖書業正在回春:Kindle使用者閱讀量變4倍




文說,沒落的出版業正在回春!雖然傳統紙版書籍的生產印刷仍處於紛亂的轉變時期,但量多質高的圖書湧現,證明瞭市場擁有數量可觀的作家和讀者。只不過說,現今的出版商們必須面對並且適應科技巨頭們強大而深廣的影響力,這使得出版商好像(也總給人感覺)處於劣勢。

《投資者報》翻譯了此文:

沒落的出版業正有回春之勢。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越來越多的傑出作家躋身小說類和非小說類暢銷書排行榜中。J.K.羅琳、麥可·沙邦、肯·福萊特、朱諾·迪亞斯等,均獲得了文學界的讚揚和商業界的青睞。書籍的生產印刷正處於紛亂的轉變時期,在此期間無論發生什麼,如此量多質高的圖書湧現,都無可爭辯地證明著,這個市場還擁有數量可觀的作家和讀者。因此無論出版業的前景多麼複雜,那些認為書籍將不再是當今時代文化生態系統,或者資訊生態系統的要素的說法,都顯得不堪一駁。

紐約獨立出版社OR Books創始人科林·羅賓孫是唱衰出版業的代表人物。近日他在《衛報》上發表了題為《拯救出版業的十個方法》的文章。其核心思想令人沮喪:「書籍銷售不景氣,高折低價壓縮利潤空間,暢銷書讀者群日漸龐大,其他的大多數圖書則無人問津。」他建議,出版商應該重視可選類別、價格、有效利用網際網路、通過社交媒體直接與讀者接觸以及關注讀者。

但對他的核心觀點,《數字圖書世界》編輯部主任傑瑞米·格林菲爾德反駁說:「出版業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有些出版商在盈利,有些在虧本……我不覺得這個產業正在衰退——我認為出版業正積極應對複雜的轉型過程,情況比人們預料的好多了。」

美國出版商協會整合了1186家公司的資料顯示:2012年上半年圖書銷售額達到23.3億美元,同比增長13.1%。最重要的信號是,電子書銷售額持續走高,漲幅高達34.4%,達到6.2億美元,這一數字與精裝書銷售額不相上下。

如今,亞馬遜、蘋果、谷歌和微軟幾個巨獸正相互搏鬥,都想爭得硬體、軟體和線上內容銷售的主導地位。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近日在接受BBC採訪時承認Kindle零利潤。既然如此,亞馬遜為何還急於開發更好的電子書閱讀器和平板電腦呢?「我們發現,」貝佐斯解釋道,「人們買了Kindle後閱讀量是之前的四倍之多。但是他們沒有停止購買紙質書。Kindle使用者閱讀量增加了三倍,但他們仍繼續購買這兩種類型的書籍。」貝佐斯的策略定位清晰,即與出版商討價還價掙點零頭,而出版商對於亞馬遜這一主要零售商的依賴程度逐年大增。

相比過去書商爭相吸引讀者眼球的傳統賣書方式,現今的出版商們必須面對並且適應科技巨頭們強大而深廣的影響力。這些企業甚至比最大的出版社還要大得多,因此適應他們的價格要求和推銷要求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出版商好像(也總給人感覺)處於劣勢。

我們正處於風雲變幻的時代。作家們想要大受歡迎就得瞭解Twitter、Facebook、YouTube、Pinterest、網誌、Tumblr、LinkedIn、GoodReads和Google+這些新興工具。但即便身處如此巨變之中,出版業面臨的主要挑戰仍舊是:尋找並支持好書,然後與作者緊密合作,通過種種方式尋求讀者的認同、與讀者交流。儘管當代科技領域和媒體環境蕪雜喧鬧,但這依然是通向成功的最佳路徑。

HTC,請顛覆你的Quietly Brilliant!


HTC的廣告語是「謙和之中見卓越」(Quietly Brilliant)。兩年前,時任HTC行銷長的王景弘表示,這句話的內涵是:中國人的天性就是內斂的,才華藏而不漏,HTC手機也是這樣的行銷理念。

但形勢與格局的突變之下,仍抱有此行銷理念的HTC吃了大虧。

最近半年來,多位HTC高層在對外反思HTC現在之不足時,都提到「行銷」二字。


2012年8月,HTC CEO周永明認為,HTC有高品質產品,但是市場認可度不足,品牌行銷有待加強。

10月底,HTC發佈第四財季預報時,HTC CFO張嘉臨稱:「智慧手機正在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如何推廣我們的產品,如何執行行銷政策是我們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他還表示,運營利潤率將受到較高的行銷開支的影響。

最新的消息是,HTC董事長王雪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直指HTC的行銷弱點。她接連說道:

我們現在最弱的還是宣傳,尤其需要加強品牌和市場渠道力度,宣傳力度一定要加倍,我們不要老去想低價手機市場,低、中、高三檔產品都有市場。我們要考慮讓消費者購買產品得到價值提升,HTC以創新優先,注重整體性創新,我們以前不夠直接面向消費者,前段時間過於側重於品牌,而消費者對我們很多創新性功能都不知道,我們現在要讓消費者知道我們的創新,並學會使用這些新功能。而且還得知道怎麼對客戶解釋這些功能,這是一門學問。要創新的東西太多,我們下波要推出很多新東西值得市場期待。但這些好東西一定要加強宣傳。

像我們手機的連拍功能和其中的定位抓拍,8個月前我們就有這個功能了,只是沒有去宣傳,而這個功能現在是三星和蘋果大肆宣傳的賣點。HTC的問題在於宣傳不夠,創新讓公司得以永續經營,宣傳讓創新家喻戶曉。我們這麼好的創新,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我們還需要加油,尤其需要加強宣傳!

HTC從來不是一個行銷見長的公司。在2011年年中之前,它良好的業績主要來源於歐美運營商市場。《投資者報》在最近一篇報道裡分析:「做運營商市場,比拼的是手機的硬體實力,在智慧手機初步崛起之時,以代工起家的HTC,從Windows moblie到安卓興起,其在技術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後來歐美市場失足後,HTC遂轉戰新興市場如中國。但在中國,HTC的運營商關係積累並不多,再加上消費者渠道與行銷功課都做得不夠,HTC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自然也難以起來。

印象中,你有對HTC印象深刻的行銷案例嗎?你記得HTC廣告帶給你何種衝擊嗎?很難有。

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HTC營收急劇下滑。公司10月26日預計,第四財季營收預計為600億台幣(約合20.5億美元),低於第三財季的702億台幣,以及路透社所調查分析師預期的740億台幣。毛利率預計為23%,運營利潤率為1%,低於第三財季的25%和7%。

HTC全球銷售和行銷總裁詹森·麥肯澤(Jason Mackenzie)表示,HTC近期已經加大了廣告投入,通過音效、攝像頭和設計等元素突出品牌形象。但他拒絕透露具體花費。「我們正在轉變行銷策略,直接與使用者展開溝通。」麥肯澤說,「蘋果改變了格局。」

康師傅創始人:四兄弟五肚皮,家大業大不分家!



家族企業的衰落必然伴隨兄弟相爭,同室操戈,而關於家族企業基業常青的管理理念也並不少,頂新基團董事長魏應行最近接受了《羊城晚報》的採訪,他們的做法更具實踐性。

「康師傅」的創始人是台灣魏氏四兄弟———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和魏應行。四兄弟性格鮮明:大哥魏應州身兼父職,撐起家業,是十足的工作狂;老二魏應交是業務員出身,擅長交際,很容易和別人打成一片;老三魏應充做財務出身,作風低調,很少與媒體來往;老四魏應行個性隨和,能說會道,有他在的場合總是笑聲不斷。

魏應行分享「四點」心得:

1、我們(兄弟)不管做什麼工作,賺的錢要盡量交回家族基金。4個家庭每家每月領3萬元人民幣生活費,十年不漲。子女的學費全部由基金支付。

2、兄弟合作的前提是家有千口核心一人,我們很慶幸有一個好大哥。大哥無私地領導,三兄弟緊密團結在大哥周圍,這是很重要的核心價值。兄友弟恭、天倫無價,這一信念轉化成日常合作的基礎。

3、分工、分業、不分家,不能讓其中一個沒活幹,但相互分工、分行業,核心是不分家。

4、我們兄弟四個家庭來自5個肚皮,其中4個兄弟來自一個肚皮,另外4個太太來自4個肚皮,大家的意見很難統一……要經營一個共同的企業,要實現最大價值,始終有舍有得。所以我們期望太太還是把家看好,讓先生無後顧之憂。

康師傅於1996年2月在中國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兩大股東頂新(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和三洋食品株式會社分別持有該公司33.27%及33.18%的股份。2011年,康師傅營業收入達到78.67億美元,但出現了6年來首次的淨利潤下降,飲品是公司最大的收入業務,但速食麵是最大的利潤業務。

新媒體樣本:The Next Web怎麼通過三足鼎立獲取收入?


科技網誌The Next Web(或被簡稱為「TNW」)近年來正逐漸超過多家知名科技新聞網站,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科技新聞來源。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的是,The Next Web總部位於荷蘭,其創始人及總編輯目前仍居住在英國。在這樣的情況下,The Next Web為何能被美國科技新聞圈所接受,進而成為一家全球知名的網站?

團隊背景

The Next Web的CEO及總編輯是Ziad Muhmood Kane,他擁有一半英國血統和一半伊拉克血統,目前居住於倫敦。在網際網路上,他被暱稱為「Zee」,並擁有自己的個人網站zee.me。Zee自稱為媒體和科技創業者。他表示,他是創業公司的粉絲,善於高效完成工作,有時會撰寫網誌、攝影、從事設計(他曾是一名網頁設計師),並喜歡使用Spotify等音樂服務。

The Next Web創立於2006年。當時幾名創業者舉辦了一次小型會議,推廣一家名為Fleck.com的創業公司。他們並未打算長期舉辦該會議,不過當時與會的300多人中包括了多位知名科技行業人士,例如Digg創始人凱文·羅斯(Kevin Rose)和TechCrunch創始人麥可·阿靈頓(Michael Arrington),而會議也取得了比預想中更大的成功。在此之後,該公司開始每年舉辦TNW大會。目前這一會議已在歐洲和拉美舉辦,並計畫拓展至美國。

TNW的三塊業務

該公司目前擁有一個負責線下活動的部門TNW Events。除TNW大會之外,該部門還舉辦了TNW Bowlr團隊建設活動和「代碼之王」開發大賽等。該公司將於2013年4月25日至27日在荷蘭阿姆斯特蘭舉行第7屆TNW大會。通過舉辦這些線下活動,The Next Web一方面獲得了收入,包括參與者的會費和活動贊助,另一方面也掌握了行業最新動態。

2008年,The Next Web將新聞服務從TNW Events部門中分拆,啟動了TNW網誌,關注國際科技、財經和文化方面的消息。該網誌目前已成為The Next Web最知名的業務,也是全球領先的科技網誌之一。根據廣告網路DoubleClick去年12月的資料,TNW網誌的每月頁面瀏覽量超過600萬次。而The Next Web則表示,該網站目前每月使用者訪問量超過720萬次,每月頁面瀏覽量則為950萬次。

在科技新聞聚合服務Techmeme截至2012年11月3日的新聞來源排名中,The Next Web排名第三,新聞所佔比例為8.04%,僅次於最成功的科技網誌之一TechCrunch(佔12.76%),以及近年來迅速躥紅的The Verge(佔8.80%),高於另一些知名科技新聞網站,包括《華爾街日報》旗下的AllThingsD、Engadget,甚至路透社和彭博社。

The Next Web的第3塊業務是產品開發部門TNW實驗室。該部門開發的產品包括Twitter資料統計服務TwitterCounter.com、線上售票和支付服務Paydro.com和媒體發佈服務PressDoc.com等。近年來,The Next Web還開始涉足遊戲業務,該公司目前運營著一款足球經理類網頁遊戲SquadCoach。

Zee在社交問答網站Quora上表示,The Next Web主要通過TNW網誌的廣告、線下活動,以及TNW實驗室開發的產品獲得收入。近年來,科技網誌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模式正快速發展。除通過線上內容獲得廣告收入之外,許多科技網誌也在舉辦線下活動。例如,TechCrunch就舉辦了TechCrunch Disrupt大會,而國內關注網際網路創業的網誌36氪也舉辦了開放日和項目對接會等線下活動。線上推廣品牌,線下舉辦活動,這已經成為許多科技網誌在激烈競爭中求勝的常見思路。

The Next Web近期對網站進行了改版,全面轉向HTML5設計。相對於使用Wordpress平台的許多科技網誌,這是The Next Web一個重要優勢。憑藉TNW實驗室帶來的技術專業性,The Next Web也有能力在網站技術上做出創新。這不僅給網站使用者帶來了更好的體驗,也使其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

憑藉線上媒體、線下活動和技術產品三管齊下的戰略,The Next Web開創了新的網誌發展道路,其快速的上升勢頭也並非一種偶然。可以預見,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科技網誌採取類似的發展模式。

未來人機介面:顯示與操作將融為一體


桌子,櫃檯和白板等都將最終變成展示媒介。會議室都會配備觸控面板,黑板也會被取代為可由老師用觸針控制的大型互動式面板。

微軟總裁Jeff Han在上週的Build大會上給下一代App的開發者們提了幾點思考建議,本文歸納了一下他和另外四位產品研究者對App未來趨勢的看法。 Jeff說,比如當使用者站在一個大型展示屏旁邊時,他們能接觸到多高,以及他們如何用觸針寫字才更符合習慣,這些都在考慮範圍內。未來的設備都會有多點觸控的功能,那麼使用者就可以用多個手指或者雙手來操作。Jim表示,如果考慮到這一點,那應用程式的整體架構和資訊系統方向就顯得尤為關鍵。

我們希望能夠設計出全方位的應用程式,能夠允許桌旁的幾個人同時操作。這種互動就不僅僅侷限於人機之間了,人們的同時操作也讓它有了社交應用的成分。

互動專家Andrew Warner表示,每一次的電腦應用的革新都在向可觸化方向一步步走近。第一代人機介面是笨拙的鍵盤和終端機,然後是滑鼠(需要整隻手臂的操作),然後是觸摸板(只需用指尖輕觸),一直到現在的觸摸屏(把顯示與操作融為一體)。

下一代新技術應該讓使用者得到我們平時觸碰物體一樣的真實觸感。開發者們要始終記住人都是,我們的身體就是最好的人機介面。即使我們有辦法把想法直接變為音樂,但是我們仍然在用具體的介面形式,這是因為在我們與環境的長期相處過程中,我們的神經系統已經適應了。另外,我們是能夠通過身體活動得到愉悅的(比如說運動就讓我們得到了血清素和多巴胺回饋)。開發者們應該抓牢這一點,創造一個觸覺應用時代。

Amber Case是Geoloqide創始人之一,這家移動定位公司後來被Eris收購。她同時也是Cyborg Camp的創始人,精於人機互動領域。Amber在Twitter上提到過電腦輔助聯覺的概念,就是對一種感官的刺激作用出發另一種感覺的概念。

 一些人致力於人工聯覺的研究是為了服務於感官障礙的人群,比如說聾啞人和盲人,這樣能夠創造感覺的融合,用一種感官代替另一種。比如:你通過眼睛看,然後用一種設備把影像轉化為聲音傳給你。

Matty May是Adobe的易用性佈道師(accessibility evangelist),他表示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開發者不能控制未來使用者會更喜歡哪一種介面。

我們要用鍵盤滑鼠、觸屏、聲控以及其他各種方式來測試我們開發的App,這樣才能確保顧及到所有的使用者。這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但是也經常做出很糟糕的決定。所以選擇正確的測試設備以及操作方式很重要,一定要保證完善的使用者體驗。


對電腦沒什麼興趣的人反而更喜歡iPhone。只有讓電腦融入我們的生活,未來才會有更多人使用電腦。